人间(凯文日记)_我看的书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

   我看的书 (第1/7页)

    2023年7月16日

    创建时间:2023/7/1610:39

    标签:我看的书

    我读的文学名着并不多,和很多饱览群书的读书狂人来说,我还是个初级者。记得我最早看的文学名着是《红与黑》,为什么要看这本书,原因我现在也说不清楚了。这是一本封面印着帅帅的于连抱着德瑞那夫人的简装书,文字很翻译体,并不是那么的生动。

    说实在的,我看不太懂这本,那个时候,我还是个小学生。我想不通于连到底是怎么样一个人,是一个好人还是一个坏人?我有点迷糊。而且我想不通他为什么要去枪击德瑞那夫人,他们不是深爱着彼此吗?看完《红与黑》我一脸懵,觉得好像吃了一块没有盐味的面饼,心口发堵。

    我去咨询我的语文老师,她看过不少名着。语文老师淡淡的笑着对我说:“我小的时候也看名着,也看不太懂,不怪你,以后慢慢就懂了。”这本《红与黑》说实在的,我不想再看第二次,我觉得有点恶心。

    有一天,我突发神经,去买了一本但丁的《神曲》,这也是名着啊,世界名着,回来一看,我彻底郁闷了。《神曲》竟然是描写地狱的,里面充斥着一群我一无所知的西方名人。我看了前面大概四分之一,实在看不下去。这不是通俗,这是一本人神梦见的呓语。我浪费整整10多块钱,买了一本我无法的名着,我感到很沮丧,从此,我对名着开始抱有一种怀疑的态度,感觉有些名着并不适合所有人。

    但也有我喜欢的名着,初中的时候,我看完了高尔基的自传三部曲,我特别喜欢里面的《童年》和《我的大学》。高尔基的童年和我的童年似乎有某种内在的相似性,我们俩的童年都是傍晚时分的阴天,并不黑暗,但也没有艳阳高照,有一种淡淡的忧郁,而忧郁的外表下又藏着一颗guntang炙热的心。

    我很喜欢高尔基的倔强,他深恶旧俄罗斯的黑暗和荒唐,他要去找寻一种光明,一种更接近于外婆的理想的美好世界。这种对光明和美好的向往,深深打动了我。我想象中的高尔基就是手上攥着一个纸烟盒,站在傍晚阴郁天空下,回转头望向外婆慈祥笑脸的一个固执而倔强的孩子。而他旁边全是凶狠的,阴冷的,恶毒的,嘲笑的,邪魅放荡的眼神,高尔基蔑视的环顾四周,然后挺直腰,走向太阳升起的地方。

    我读大学的时候,去图书馆借了一本《高尔基传》来看,我的大学同学名很惊讶的说:“你看这种书?”我说:“怎么?有什么不对吗?”我想,在名的想象中,这种书是红色政权对中国人洗脑的一种工具,而竟然还有痴人自己去找来看,简直匪夷所思。但我确实喜欢高尔基啊,这又怪得了谁呢?

    我有一段时间喜欢上看法国,我觉得法国更通俗更好看,最喜欢大仲马的《基督山伯爵》。我喜欢看复仇的故事,何况这本书非常的有趣有意思。我觉得大仲马简直就像法国的金庸,他们都是在写一种通俗传奇故事。只不过大仲马的力量来自于“钱”,而非高深的武功,这非常符合资本主义社会的理念。基督山伯爵在伊夫堡找到宝藏,变成大财阀,像不像张无忌跌下悬崖,练成《九阳真经》?基督山伯爵和张无忌的区别仅仅在于,一个靠外在的财富,另一个靠虚幻的神功。

    基督山伯爵因为发了大财,所以变得充满力量,什么贵族,法官通通被他拿下。但这本书的槽点也正在于此,一切向钱看,钱是万能的,钱领导一切。可是,在真实的世界中,钱并非是万能的,钱也只不过是一种身外之物,它的作用其实没有很多人想象的那么大。这个世界上的很多问题,社会的问题,人的问题,并不是钱全部能解决的。钱本位是《基督山伯爵》这部成功的通俗的一个硬伤。

    记得高中的时候,寝室里开卧谈会,我给临床的汤同学讲故事,讲的就是《基督山伯爵》。汤完全被这本的故事情节迷住了,他缠着我一直讲给他听。最后,汤说:“kevin,你帮我买一本《基督山伯爵》吧,我太喜欢这本书了。”周末的时候,我去附近书店买了一本精装本的《基督山伯爵》,送给汤。汤还抱怨我买的新书,有一页有折痕,可见他有多么喜欢《基督山伯爵》。

    法国的通俗确实好,我觉得法国的适合大多数人,它没有那么深奥,但丝丝扣扣关乎现实生活。此后,我还读过《高老头》,《悲惨世界》,《羊脂球》等。《高老头》是篇讽刺,其实高老头的两个不孝女儿,在中国也随处可见,比比皆是;《悲惨世界》故事情节很好,但不知道为什么,里面夹杂着大段的景物描写,看着让人气闷;《羊脂球》是一篇非常深刻而优美的,真正的爱和美好,没有藏在修女身上,藏在一个妓女身上,对人类社会的反思,淋漓尽致。

    法国充满了对社会的反思和批判,而英国则有深厚的人文关怀,看着让人发自内心的喜欢。我看过毛姆的《人性的枷锁》,这是一本很好的,文字顺畅,含义深刻。人性的枷锁到底是什么?毛姆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。我觉得所谓的人性的枷锁其实就是历史的局限性。当历史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,很多旧的枷锁也就松绑和解脱了,包括可能在以前会受到批判的某种人性。

    毛姆写人性,杰克伦敦也写人性。我说过,我很喜欢杰克伦敦的作品。他写出了狼的血性,狼的血性其实人也有,不仅人有,狗也有。我以前养过一条狗狗,叫旺旺。有一次,我把旺旺关到狗笼子里,而狗笼子外面正好有一块rou骨头。旺旺彻底被激怒了,它龇牙咧嘴,眼神狂野,不住的发出呜呜的怒鸣。

    我以前还看见过另一条狗狗,它被关在笼子里,不断用牙齿去咬铁笼子,牙齿都流出血来。我觉得狗狗是有血性的,和狼一样的有血性。有血性的狗是一条真正的好狗,哪怕这会损害它的温柔形象。狼有血性,狗有血性,人的血性呢?我想,杰克伦敦的作品就是呼唤一种血性的回归,无论你是狼,是狗,还是个人。

    美国比较轻快,适合下午茶的时候,一边喝杯咖啡,一边慢慢。最好的美国是什么?我想《飘》当之无愧。郝思嘉没有那么高大,也没有那么深刻,甚至有点荒诞,但她坚强,勇敢,独立,对人没有恶念。这像不像一个普普通通的美国妇女,活生生,真真实实。媚兰是神,郝思嘉不是神,甚至算不上一个好人,但她代表了大多数美国女人的形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