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深夜怀仁堂 (第1/3页)
**Day1-2/2025年11月10-11日/北京** --- ##一 **23:00CST北京时间/00:00JST东京已入11日** 怀仁堂的灯光彻夜未灭。 这座始建於清代、几经修缮的建筑,见证过太多历史时刻。在这里接见过尼克松,周恩来在这里主持过无数会议,而今夜——2025年11月10日深夜十一点——它将见证另一个可能改变历史走向的决定。 沈望山坐在长条形会议桌的主位,面前摆着一杯龙井,茶汤已经凉透。他没有喝。 他在等。 这不是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——那种规模的会议需要提前通知、准备议程。这是沈望山的「核心圈」,他处理敏感事务时召集的小范围决策会议。会议室里坐着四个人:中央军委副主席陈国威、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志远、中央办公厅主任赵文斌、以及刚从外交部赶来的副部长李国栋——此人分管亚洲事务,曾任驻日大使,对东京的政治生态了若指掌。 每个人面前都摆着同一份文件——日本首相中川美智子的国会发言全文,中日英三语对照。 「台湾有事,有可能构成日本的存立危机事态。」 沈望山终於开口,声音平缓,像是在朗读一份天气预报。 「诸位,这句话的分量,你们都清楚。」 他的目光扫过会议桌,在每个人脸上停留片刻。陈国威挺直腰背,一脸严肃;王志远神情凝重,手指轻轻敲着桌面;赵文斌低着头做笔记;李国栋面无表情。 「志远,」沈望山说,「你先说说外交部的判断。」 王志远清了清嗓子:「总书记,我们的初步评估是——这不是失言。」 「理由?」 「三天前一名自民党资深议员就存立危机事态做过类似表态,但措辞相对模糊。中川今天的发言明显是在加码。」王志远翻开文件,「而且她选择在众议院预算委员会这个公开场合说,拒绝官房长官的澄清建议,这说明她是有备而来。」 「有备而来。」沈望山重复了一遍,语气里听不出情绪。 「是的。我们判断,这是日本政府在试探——试探我们的底线,也试探美国的态度。」 「试探?」陈国威的声音突然响起,带着压抑的愤怒,「什麽叫试探?一个日本首相,公开宣称要介入台湾问题,这叫试探?」 他转向沈望山:「总书记,我认为这是ch11u0lU0的挑衅!日本人二战时在台湾殖民了五十年,现在又想把手伸过来——他们以为我们还是1895年的大清国吗?」 他顿了顿,声音放低了一些:「而且,如果我们不做出有力回应,部队的士气会受影响。基层官兵会问:为什麽日本人敢这麽说,我们却什麽都不做?」 会议室里的空气凝滞了一瞬。 沈望山没有接话。他端起茶杯,看了一眼已经凉透的茶汤,又放下了。 「国威的反应,」他缓缓说道,「代表了一种声音。但我想听听另一种。」 他看向王志远:「你说这是试探。那麽,她在试探什麽?我们应该怎麽回应?」 王志远沉默了几秒钟,像是在斟酌措辞。 「总书记,我认为中川的真正目标,不是我们。」 陈国威皱起眉头:「什麽意思?」 「她的目标是华盛顿。」王志远说,「日本在安保条约下的地位,一直很尴尬。美国承诺保护日本,但条约并不自动延伸到台湾。中川这次表态,是在迫使美国表态——如果日本愿意为台湾承担风险,美国能袖手旁观吗?」 「这是倒b美国。」赵文斌终於开口。 「对。」王志远点头,「中川在用日本的信誉,为美国的模糊政策加压。如果我们反应过度——b如军事示威——正好给了美日同盟整合的理由。」 他顿了顿,看着陈国威:「国威同志,外交场上有句老话:敌人希望你做的事,往往是你最不应该做的事。」 「所以你的意思是,我们应该忍?」陈国威的语气带着嘲讽。 「不是忍。是不能被她牵着走。」王志远正视陈国威,「国威同志,我理解你的愤怒,也理解部队的士气问题。但外交博弈不是战场,谁先动手谁就赢。有时候,不动手也是一种进攻。」 陈国威冷笑了一声,没有反驳。 沈望山一直沉默地听着。这场辩论的每一个字,他都听进去了。 但他在想的,是另一件事。 --- ##二 **01:00CST** *1996年。* 那个年份像一根刺,埋在沈望山的记忆深处。 那年他四十三岁,刚刚调任福建省副省长,分管对台工作。三月的台海导弹危机爆发时,省里组织地方g部到厦门慰问前线部队。他随团进入一个临时接待室——那是一个cHa0Sh、闷热、充斥着香烟味的房间,隔壁就是作战指挥中心。 他记得那天的每一个细节。 电视上播放着美国航母编队的画面——尼米兹号和号,两艘巨大的灰sE怪兽,大摇大摆地驶过台湾海峡。的记者在甲板上做现场报导,身後是整齐排列的F-18战机。 指挥所里一片Si寂。 沈望山站在角落里,看着那些将军们的脸——有人愤怒,有人沮丧,但更多的是一种他此前从未见过的表情。 无力。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将军站在地图前,指挥bAng悬在空中迟迟没有落下。香烟在他手指间燃到了根部,他似乎没有察觉——灰白的烟灰落在地图上,落在台湾海峡的正中央。他的肩膀在微微颤抖。 沈望山永远记得那位老将军转过身来时说的话:「我们……什麽都做不了。」 那一刻,四十三岁的沈望山在心里发了一个誓。 *总有一天,我会让你们付出代价。* 那不是仇恨。是承诺。 那位老将军叫周德昌,曾参加过朝鲜战争的长津湖战役。他在1996年台海危机後不久就退休了,三年後因病去世。沈望山参加了他的葬礼,在灵堂里站了很久。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