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第三十回 承兄位诛逐jianian邪 重儒臣规行科举 (第2/2页)
由台官纠参,奉旨罢黜,不准再举。 于是尊重文教,优礼师儒,先命释奠先师孔子,行祭丁制,只主祭的人,却遣了一个宦官李邦宁。邦宁曾在武宗前劝易皇太子,至仁宗登基,左右亦奏述前言,请即加罪。还是仁宗宽洪大量,谕以帝王历数,自有天命,不足介懔,乃置不复问。此次命他为集贤院大学士,且饬释奠先师,亵圣甚矣。那邦宁竟尔受命,摆着仪仗,入大成殿行礼。看官,你想大成至圣文宣王,愿受他拜跪么?太牢方设,鼎俎杂陈,邦宁整肃衣冠,向案前就位。忽然狂风大起,卷入殿中,两庑烛尽吹灭,烛台底下的铁 平章政事李孟幼擅文名,博学强记,贯穿经史,尝开门授徒,远近争至。嗣入东宫为太子师傅,与仁宗很是契合。至此君臣相得,如鱼投水,尝谕他道:“卿系朕的旧学,朕有不及,全仗卿忠心辅佐。”孟受命后,也感深知遇,力以国事为己任,节滥费,汰冗员。贵戚近臣,多言不便,奈因帝眷方隆,无隙可乘,也只好忍耐过去。君子小人,总不相容。 孟又因大德以后,封拜繁多,释道二教,俱设官统治,权抗有司,挠乱政事,大为时害,遂奏请信赏必罚,赏善惩恶,并罢免僧道各官。至若风俗日靡,车服僭拟,上下无章,尊卑无别,孟复请严加限制。仁宗一一准奏,且与之立约道:“朕在位一日,卿亦宜在中书一日。”遂赐爵秦国公,命画师图像,词臣加赞。入见必赐坐,与语必称卿,或称字,一面增国子生,为三百人,令孟督率。孟因上言老成凋谢,亟应求材。四方儒士,如有德成艺进,请擢任国学翰林秘书太常,或儒学提举职,以昭激劝。且谓人材所出,不止一途,汉、唐、宋、金,尝行科举,得人称盛,今欲兴贤举能,不如用科举取士,较诸多门干进,似胜一筹。惟必先德行经术,次及文辞,然后可得真才。仁宗乃决意进行,命中书省臣规定条制。 先是世祖尝议立科举法,未及举行。至是乃命中书省颁定科条,科场每三岁一次,以皇庆三年八月为始,从士人本籍官司,于诸色户内推举,年及二十五,有孝行可称,信义足述,以及经明行修的士子,以次敦遣。其或徇私滥举,并应举不举的有司,监察御史肃政廉访司应体察究治。考试程式,蒙古色目人,第一场经问五条,《大学》《论语》《孟子》《中庸》内设问,用朱氏章句集注,遇有义理精明,文词典雅,乃算中选。第二场,策一道,以时务出题,限五百字以上。汉人南人第一场,明经经疑二问,《大学》《论语》《孟子》《中庸》内出题,并用朱氏章句集注,结以己意,限三百字以上。经义一道,各治一经,《诗》以朱氏为主,《尚书》以蔡氏为主,《周易》以程朱为主,以上三经,兼用古注疏,《春秋》许用三传及胡氏传,《礼记》用古注疏,限五百字以上,不拘体格。第二场,古赋,诏诰,章表。内科一道,古赋、诏诰用古体,章表四六,参用古体。第三场,策一道,经史时务内出题,不矜浮藻,惟务直述,限一千字以上。蒙古色目人,愿试汉人南人科目,中选者加一等注授。蒙古、色目人作一榜,汉人南人作一榜,第一名赐进士及第,从六品。第二名以下,及第二甲,皆正七品,三甲皆正八品,两榜并同,乃即下诏道: 吴澄1249—1333,字幼清,抚州崇仁今属江西人,宋元之际学者。因所居草屋,程巨夫题曰“草庐”,故学者称草庐先生。入元,曾任国子司业、翰林仕郎、编修、集贤直学士等。为学主折中朱熹陆九渊两派,而终近于朱。著作有《老子注》和诸经《纂言》等。 惟我祖宗以神武定天下,世祖皇帝设官分职,征用儒雅,崇学校为育材之地,议科举为取士之方,规模宏远矣。朕以眇躬,获承不祚,继志述事,祖训是式,若稽三代以来,取士各有科目,要其本末,举人宜以德行为首,试艺则以经术为先,词章次之,浮华过实,则所不取。爰命中书参酌古今,定其条制,其以皇庆三年八月为始。天下郡县,兴其贤者能者,充试有司。次年二月,会试京师,中选者朕将亲策焉。 到了皇庆三年,改元延祐,八年开试举人,至次年廷试,赐护都沓儿、张起岩等五十六人及第出身有差,分为两榜。蒙古色目人为右,汉人南人为左,嗣是垂为常例。元代之有科举,自延祐始,故详纪之。仁宗复用齐履谦、吴澄为国子司业。履谦字伯恒,汝南人,幼习推步星历诸术,及稍长,读洙泗、伊洛遗书,穷理格物。至元二十九年,授为星历教授,大德二年,擢任保章正,至大三年,升授侍郎,兼领冬官正事。仁宗即位,以履谦学行纯笃,命教国学子弟。与吴澄并司教养。每五鼓入学,风雨寒暑,未尝少怠。 吴澄字幼清,抚州人,宋末举进士不第,隐居布水谷,读书著述,夙负盛名。至元中曾召至燕京,欲授以官,澄乞归养母,遂辞去。至大元年,复召为国子监丞,皇庆元年,授为司业,澄用宋程颢学校奏疏,胡瑗六学教法,朱熹学校贡举私议,约为教法四条:一经学,二行实,三文艺,四治事。逐条规勉,不惮求详。嗣因履谦改佥太史院事,澄以同学乏人,托病归籍,学制稍废。 仁宗复调履谦为司业。履谦律己益严,教道益张,尝立升斋积分等法。每季考生徒学行,以次递升,既升上斋,逾再岁,始与私试。词理俱优为满分,词平理优为半分,岁终积至八分,得充高等,以四十人为额,然后集贤院及礼部岁选六人,充作岁贡。三年不通一经,及在学不满一年,定章黜革,所以人人励志,士多通材。元朝学术,惟皇庆延祐时推为极盛。师道立则善人多,观此益信。 仁宗又尝将《贞观政要》《大学衍义》,并程复心所著《四书集注》,陆淳所著《春秋纂例》《辨微疑旨》,及《资治通鉴》《农桑集要》等书,悉令刊布,颁行学宫。复以宋儒周敦颐、程颢、程颐、张载、邵雍、司马光、朱熹、张栻、吕祖谦,暨元儒许衡,学宗洙泗,令从祀孔子庙廷,兴儒尊道,也可谓元代第一贤君了。小子有诗咏道: 大元制典太荒唐,竟把儒生列丐倡! 幸有后王能干蛊,莘莘学子尚成行。 仁宗方有心求治,雅意得人,偏偏铁木迭儿得宠太后,从中播弄,举佞斥贤,这也是元朝的气数。欲知详细,下回再述。 武宗在位四年,秕政甚多,惟孝友性成,不私天下,较之曹丕、萧绎,相去远矣!仁宗嗣服,首斥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